「新闻历史」新闻历史和文学的区别

体育正文 300 0

新闻历史

新闻历史和文学的区别

中国新闻发展史

中国网络媒体走到今天,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技术媒介阶段。准确的说,在这个阶段投身、鼓吹“第四媒体”的传媒人、学者专家仅仅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可能的新的传播媒介,将会给传统媒体运作带来哪些挑战,而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内容网站均没有在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媒介”上,真正包装出“媒体产品”来。当然,有些网站做了部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台湾的“明日报”,完全按照一份互联网媒体运作,上百人的采编队伍,相对专业的出版流程和疯狂的烧钱;另一个例子是人民日报和默多克新闻集团在祖国大陆作的“ChinaByte”,虽然没有引进大量一线记者,但编辑大多以“网络原创”为主,内容主要来自自由撰稿人和国外翻译。第二阶段(2000——2001),信息仓库阶段。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网。以体育社区起家的四通利方转型为全面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这个“供应”很有特色,其主要手法为大量转载、引进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其核心能力是快、全和网络再分类。新浪是一面旗帜。它突破了第一阶段的“技术”色彩,在建设“信息仓库”的探索中积累了自己的品牌和迅速膨胀的“网络流量”。“信息仓库”是互联网从单纯的“信息新媒介”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过渡的必经之路。别人,包括众多的巨头级纸媒体的网站,都没有认同这一模式,也不敢投巨资把品牌定位在这个方向。第二阶段的“第四媒体”还不成其为“媒体”,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产品”,但它已经摸索并建立了向“媒体”过渡的几个重要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如何在网上再分类,网上信息如何合理排版以及怎样建设网络读者的阅读粘度等等。第三阶段(2002——?),准媒体阶段。“准媒体”的概念是,已经具有初步的媒体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公众传播效能。笔者在上文提到的2002年诸多网络媒体新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是:·网络媒体的及时性、海量性和交互性正在为传统媒体服务,从产业链的角度看,2002年的互联网已经开始扮演“媒体的媒体”角色·网络媒体的部分个案报道和某些运作手法开始显露“新媒体”的威力,这些强刺激反过来又成为了传统媒体加速自身改革的动因·部分领域,如体育、IT、财经、汽车、房产和健康等,出现了相当规模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原创 互联网的“准媒体”阶段需要过渡多长时间,笔者不敢断言。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媒体要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拥有不可忽视的媒体权利,首先需要学会“为传统媒体服务”、“与传统媒体结合”。
中国新闻发展史

谁告诉我新闻的历史?

新闻的历史: 现代新闻学诞生有200年历史。但是,历史学家考证说,有人考证 Julius Caesar出版的记载罗马帝国参议院的《每日行踪》(Acta Diurna)为最早的新闻纸。 中国人相信,唐朝的《邸报》是最早的报纸。新闻纸的真正出现,要等到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和印刷术在东西方的先后问世。而在此前,完全靠甲骨、羊皮、丝绸、木简和竹简,是很难形成一种大众媒介的。作为一种供大众共享的信息,中外早在2000年前就有这样的共享信息的存在,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克.波罗游记〉等等。玄奘和波罗这些古代伟大的旅行者,就好象今天的记者,把他们亲自采集来的见闻、新闻和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传递给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报业的繁荣。蒸汽印刷机的出现使成千上万份地印刷多版面报纸成为了现实。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在使用古滕堡1450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那是一种颇费劳力和笨重的印刷机。电报的发明是信息的远距离收集和发布成为可能。最早的新闻电讯稿出现在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的报纸版面上,当时的战地记者在现场通过电报向在城里等候稿件的编辑们发稿。最早的办报人是个体户,如Benjamin Franklin,早年在美国费城办报时,他集信息收集、检字、排版、卖广告、开动印刷机和报纸发行为一身。 后来,随着报纸产业的发展,报业内部有了细的分工。但是,到了今天的网络时代,人们好象又回到了最初的新闻作坊时代。你通过一台电脑和一根电话线,你就可以象法兰克林那样,自己收集信息、设计版面并发行你的网上报纸。到了19世纪末,报纸走向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民主。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是在读新闻,他们还在读广告。报纸的大众市场由此形成了。报纸上刊登的信息变成了大众共享的信息。报纸不再是从图书馆、俱乐部借阅的产品,而变成了家庭消费品。也就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记者这个职业正式诞生了。过去,报纸的编辑总是约请一个旅行者为他们在外地采写新闻,而从这个时候起,报纸开始雇佣专职记者。早期的一些美国专职记者后来都成了大作家。如海明威等等。美国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就是依靠这些记者在他们的新闻报道和采写中形成的风格。随着收音机广播的兴起,人们可以亲耳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声音、美国总统的声音、丘吉尔的声音。电视新闻报道的出现。最开始是一个播音员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念15分钟的广播稿。 后来的电视实况报道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名电视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随着有线电视台、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新闻的出口越来越多元化。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出现,使新闻失去了把关人:911事件的新闻报道。记者采访写作技术的革命传播方式手书个人电脑手机书写工具 笔、毛笔字母键盘手写屏幕书写手段 一只手双手一只手费用不存在高 低西方 中国手书 手书打字机无文字处理机(70年代)文字处理机(80年代)个人电脑(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初)电脑上网(90年代中)电脑上网(90年代中) 手机上网(新世纪)手机上网(新世纪)
.......这个问题也太大了吧 我学新闻传播的 我们有专门的新闻史的课的
谁告诉我新闻的历史?

中国新闻的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1日,CCTV-4正式开播,当日20点30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国新闻》前身)播出第1期,共10分钟。首播之后,又分别在22点、24点和次日8点30分安排重播。1992年10月3日起,《中国新闻》又在CCTV-2(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0点30分安排重播,后调整至20点重播。 《中国新闻》在CCTV-2的重播一直延续到2003年5月新闻频道开播前。1992年12月18日,《中国新闻》播发《李光耀说:英国在香港搞民主是阴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就香港问题答记者问》,次日时任广电部部长艾知生表扬了这一编排,说利用外国政治家的观点为外交斗争服务很有力,要继续坚持下去。有关领导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一是《东方时空》的创建,二是《中国新闻》的崛起。1993年5月17日,《中国新闻》第1次改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改名为《新闻》,节目由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除通过CCTV-2和CCTV-4播出之外,还通过卫星向北美地区传送。1993年12月1日,《中国新闻》第2次改版,节目由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同时在CCTV-4的播出时间调整为20点30分(首播)、23点10分和0点(重播)。在增加信息量的基础上,注重服务性,增加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1994年5月1日,《中国新闻》第3次改版,节目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正式启用现栏目名。台领导提出了“汇天下之精华”的编辑方针,把栏目办成海内外要闻荟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1994年10月7日,《中国新闻》粤语版——《粤语新闻》创办,每天21点30分播出,每次20分钟。1995年5月,《中国新闻》开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实行每天8次滚动播出。1995年9月4-15日,《中国新闻》参与联合国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报道 ,并首次增加午间和傍晚新闻时段。1995年9月27日,《中国新闻》通过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在其新闻中直播5分钟新闻。1996年5月1日中午12点,《中国新闻午间报道》创办,时长20分钟,15点重播。北京时间中午12点是北美(西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开办此新闻的目的主要是为方便北美地区观众收看。1996年8月5日,另外一档《粤语新闻》创办,每天18点30分-18点50分直播20分钟,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曾一度转播该档新闻。1997年1月1日,《中国新闻》再次改换片头。1997年7月28日,《中国新闻早间报道》开办,北京时间8点-8点15分直播,使国际重要事件的报道比午间提前了4个小时。北京时间早8点是北美(东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1998年1月26日,《中国新闻15’》开播,北京时间10点-10点15分直播。同日,每天12点45分的重播《粤语新闻》改为首播。1998年6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改换新片头。还增加了《中国新闻财经报道》和《中国新闻文化报道》。1999年9月23日,《中国新闻》开设台湾“9·21”大地震特别报道《北京—台北两岸寻亲热线》,当晚有近千名观众打进寻亲电话。1999年,《中国新闻》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启用新片头,并在片头中加上英文名称“China news”。2000年2月7日,CCTV-4改版,原《中国新闻早间报道》扩容升级为《新闻60分》,北京时间8至9点直播,以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和亚太地区早间收看电视的华语观众为受众主体,是央视首个1小时新闻栏目。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次日凌晨的4个整点,《中国新闻申奥特别节目》对各界人士的反应进行现场报道。2002年9月2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实现“整点有新闻,次次有更新”,实现了24小时整点新闻的准新闻频道架构,同时建立了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中国新闻》还增设了《地方连线》《国际观察》等特色板块,栏目获2002年中国“彩虹奖”一等奖。2003年2月24日,《中国新闻》18点档推出《评论员时间》。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10时41分40秒《中国新闻》第一时间播发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从此开始全程同步直播报道整个伊拉克战争。3月20日至4月10日,共直播328小时,首播1450条新闻,滚动字幕发布13400条新闻。伊拉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又陆续赶制并播出30集系列专题片《伊拉克战事全纪录》。2003年5月8日,CCTV-4改版,每次5分钟的整点新闻全部改为10-15分钟,全天还有4个1小时重点新闻,使频道的新闻节目时间增加到每天465分钟,真正成为“以新闻立台”的国际频道。2004年4月26日,《中国新闻》午间节目改版,突出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强化焦点新闻理念、时效、现场、跨媒体传播理念、对外特点和“有闻才报”的原则,推出“港澳台专讯”板块。2005年4月26日至5月13日,《中国新闻》全程跟踪报道连战和宋楚瑜的大陆之行,收视率迅速飙升。2006年1月30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新片头以红色作为主色调。2007年1月1日,CCTV-4分为亚洲、欧洲、美洲三版,绝大部分《中国新闻》直播时段三个版本通用。2008年1月1日,12点档《中国新闻》推出“直通港澳”,每天播出来自港澳地区的新闻资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新闻》参与特别报道,CCTV-4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持续22天,推出直播304场,总时长超过220小时,播出新闻近5100条(次)。2009年8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全新片头,启用现行栏目口号——“全球(最初为世界)新闻,中国播报”。此次改版对字幕进行重新包装,增大字体,背景升级为动画背景;片尾直接以“中国新闻”取代“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新的版权标识,并启用新的片尾音乐。并注重加强新闻评论,传播中国观点 。从2009年起,《中国新闻》改由整合后的央视新闻中心国际频道新闻编辑部具体承制。2009年9月15日,8点档和12点档《中国新闻》中的即时新闻评论工作由央视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2010年4月30日,为配合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新闻》主播台上增加上海世博会相关主题的装饰。2010年12月1日,CCTV-4改版。12月6日1点档《中国新闻》在临时演播室播出,4点档《中国新闻》时,原演播室投影背景更改。2012年7月28日到2012年8月13日伦敦奥运会期间,CCTV-1(香港版)首次与CCTV-4(亚洲版)并机直播《中国新闻》,主要在凌晨部分时段、早间时段并机。2012年11月5日1点档,《中国新闻》的圆形演播台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4点档,全新演播台首次出镜。2012年12月29日4点档,《中国新闻》的新演播台小改,完成首次出镜。2013年4月,《中国新闻》参与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特别报道。2014年2月16日起,CCTV-4在北京时间每周日19:00-20:00推出《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2014年12月26日1点档《中国新闻》起,《中国新闻》开始在央视新址以16:9制式直播。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时段的《中国新闻》正式在央视新址播出。在此之后,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开始使用独立片头,节目片头为方形印章的《中国新闻》标志,包含内容提要,启用新的片头音乐;4点档和其它小时段使用《中国新闻》大文字片头(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中为片花),无内容提要,沿用2009版的片头音乐。2016年1月起,《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取消,19点-20点改为《中国新闻+今日亚洲》(周一至周六)、《中国新闻+中国舆论场》(周日)。 21:00-21:3021点档《中国新闻》以“权威盘点”为理念,梳理全天发生的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重点突出、大事不落”。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国内(含港澳台)观众和亚太其它地区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12:00-13:0012点档《中国新闻》因为60分钟篇幅,因此内容更为丰富,设“新闻头条”、“直通台湾”、“媒体焦点”、“天气预报”等板块,其中台湾新闻和全球媒体内容摘播两部分是最大特色。该档新闻同时服务北美洲(西部)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8:00-9:008点档《中国新闻》由原《新闻60分》改版而成,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也服务国内(含港澳台)和亚太其它地区早间收看新闻节目的华语电视观众。4:00-5:004点档《中国新闻》主要服务欧洲、非洲观众,前半小时播出新闻,后半小时重播《今日关注》。如前一日无《今日关注》,则整1小时均为《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的历史沿革

新闻和历史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啊?

新闻和历史的联系就在于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是过去式 区别在于 新闻是刚发生不久的事 新闻 字意就是 新鲜的见闻或传闻 历史是过去很久的事
新闻和历史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啊?

新闻的历史来源

从原始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迅速性特点没有改变,改变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当时的报纸被称为邸报。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个词可以概括新闻的特点,这个字就是News。为什么英文把新闻称作News?有两种解释:一说这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拼起来的;一说是由新(New)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出来的。综合这两种说法,News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希望帮到你!】
新闻的历史来源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